遠離塵囂,最好就是一股腦兒往郊外的農村走,作個閒雲野鶴,恣意放蕩,慢慢地呼吸,慢慢地閱讀綠油油的良田美景,心靈就會霎那間豁然舒暢,身心解放!對我而言,去農村一趟是我減壓的秘密。

     走訪了義竹鄉光榮社區我才頓時有所體悟!原來,農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原鄉人」而言,實有不同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外出打拼的遊子和家鄉臍帶相連,情感濃得化不開,心中夢想,總有一天,終歸要衣錦返鄉、落葉歸根。

       這一天,農曆六月十一,大暑節氣後,日頭赤炎炎,氣溫悶熱,從台北搭高在嘉義太保站下車,沿著台十九線進入義竹鄉,約莫半個小時,就轉進了一片平坦舊稱為東後寮的光榮社區。

     踏進社區路口,一眼看去,哇!真格地!這裏沒超市、沒商店、沒餐廳、沒公車、沒霓虹燈、沒高樓、沒新房、數不清的沒…,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幽徑、古宅、老樹、老街老人!

     悠閒的阿公,穿著白色汗衫,不急不徐地,騎著鐵馬帶著麻布袋,爬上一層樓高的老龍眼樹,用加長的竹竿鉤子,勾下一串串帶著龍眼葉的龍眼,見到我們外地客抬頭張嘴觀賞,大笑說:「阮後生和孫仔明載要返來,阮緊來準備!」隨即從樹上跳了下來,迎面塞了一大把現摘的龍眼,一顆一顆的龍眼個頭不小,入口汁多味美,真甜、真好吃!

    不遠處,瘦小的阿嬤,戴著斗笠包著頭巾,雙手穿上粉紅花布護袖,彎著身蹲在舊糖鐵道旁,一手一手地拔除植栽裏剛冒出頭的雜草,遠遠地就像一幅大自然的畫作,讓我聯想起一部日本電影「不思議の幸福列車」,描寫「風町」的老人不僅留守家鄉,還自動整理老舊家園,接待不經意搭火車遠道而來的客人,來訪風町的年輕人受到感動,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光榮社區把傳統的農村生活保存的這麼完好,相信背後一定下了不少的苦心吧。

     社區的中心,就設在東榮村丁勝義村長的客廳中,厚實的原木座椅、五○年代磨石地板,古色古香;丁村長滿頭白髮,人古意也很有古味!一早就為我們煮好了社區的特產-酸酸甜甜的冰鎮桑椹汁,盛在一個一個冰涼的鋼杯裏,乍時,一股熱氣全部消去!東光村蕭加朗村長則是謙和的側坐於原木座椅之後,安靜地聆聽,不時的點頭微笑,十六年前從台北嫁到社區做媳婦的社區發展執行楊惠雯,娓娓地述說光榮社區的發展史,這一刻,我開始觸摸到,光榮社區那一顆熾熱的心了。

     光榮社區有相當多珍貴的歷史文化,是台灣鼎鼎有名的富麗農村之一,社區由東光村和東榮村組成,古早舊地名叫東後寮,方方正正,約有112公頃,東後寮隱匿於嘉南平原星羅密佈的棋盤式田原中,在嘉義縣的最南邊緊鄰著台南縣,是平原上的傳統農村聚落。

     東後寮坐落於義竹鄉的東半部,得天獨厚,舊八掌溪的沖刷使得土質肥沃,社區陳阿嬤說:『有夠水、有夠肥啦!』,種什麼長什麼,稻米是主要作物,高粱、飼料玉米產量都居全國之冠,桑椹更是遠近馳名,時下養生抗氧化超夯的諾麗果汁,由諾麗果提煉製成,在這裏也有大面積的種植,諾麗果的植被像是厚厚的草皮,保護了水土。義竹鄉的西半部靠近布袋海港,土地鹽分太重,不適合耕種,多闢為魚塭從事水產養殖。

       義竹鄉很有來頭!在明鄭時期就是屯田練兵之所,原有「二竹圍」地號名,後為紀念清末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遭日軍北白川宮能九親王殺害的四十九名民兵,遂將「二竹」改為福佬話同音的「義竹」。

    東後寮耕稼建莊,始自清代中葉嘉慶道光(1796~1850)年間據今約一百五、六十年前,唐山來台的閩南人在此先後建有趙家古厝、丁家古厝、和陳家古厝等傳統閩南三合院大宅,昭和二年(民國十六年)並建造紅磚木造「巴西力卡式」空間結構的東後寮教會,九十一年獲文建會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並列為三級古蹟,社區內亦有佛道合一的德興寺古建築,香火鼎盛;連接社區外的主要交通縱貫線台十九線道路,在日據時代為戰爭需要就已開通,商賈買賣熙攘往來。最值得居民稱道的是,東後寮在清末民初就早一步興辦了漢學私塾,教授四書五經,開啟文風之盛。

       風華絕代的東後寮,不僅是居民土生土長的住居地,更是先祖來台落腳的根源地,有祖先宗祠及祖產、祖業,還有姓氏家族幾代人共同努力耕耘所創造輝煌一世的記憶,在這裏,承先啟後孕育了多少的世代,如今,工商業發展,子孫個個到外地就學經商,光榮社區人口漸漸流失,現僅有一千五百九十餘居民,而高齡六十五歲以上的阿公阿嬤就占了近三分之一,逐漸地成為銀髮族老人社區,少了年輕人的熱鬧,偌大的家園似乎也顯得空空蕩蕩,沒人住的祖厝經年受風雨摧殘,也慢慢地傾斜頹廢,髒亂叢生,形同廢墟,甚至,火燒後從未整修的碾米場殘骸,還被孩子驚悚地戲稱為「鬼屋」!光榮遊子出外人,「有家歸不得」,退休了想返鄉定居也無從安適!而守著祖宅等候子孫歸來的阿公阿嬤,看到社區的殘破,心中則有無限的不捨!

        終於,村裏的人忍不住了,九十一年,光榮社區東光村蕭加朗村長、東榮村丁勝義村長和社區發展執行楊惠雯同心協力的領頭下,幾位阿公阿嬤下定決心,一個一個說服社區的居民,自發性地開始自力復育社區

      首先發現,兒時大家共同的回憶都是舊糖廠的「嗚嗚汽笛聲」、「車站」和「台糖鐵道」-這條窄軌的舊糖鐵,貫穿了整個社區,是居民的生活重心,經過向台糖認養後,少了枕木的火車軌道,每一個空隙都鑲嵌一片村民自行以二公分見方多彩繽紛小方格瓷磚拼貼創作的裝置藝術瓷板,瓷板上還有創作人的署名,極具價值和意義

     舊糖鐵旁的街道非常乾淨,聽說是丁勝義村長每天清晨五點醒來的打掃功課之一,從不間斷,社區一位花木專家自願協助栽種適合的藝術植栽,綠茵上綻放小黃花,形成一種少見的公共空間造景。

    舊糖鐵在穿過社區嘉二十二線馬路前,設置了令人回味的台糖火車頭,車頭繪有眉毛、兩個眼睛、四個車輪,取名「開往幸福」,穿過馬路後,舊糖鐵的那一頭,有個兒時的「火車站」,雖然其實看不出站的設置,但裝置了一長條的侯車椅,坐在候車椅上,仿佛可以聽到嗚嗚的汽笛聲。

    舊糖鐵穿過馬路的另一邊,就是原來許多小孩晚上不敢路過的「鬼屋」,一場火災,將碾米廠燒的精光,留下黑烏烏的樑柱,雜草叢生,臭氣沖天,九十五年水土保持局培訓課後,社區凝聚共識,要將這塊最恐怖的地方變成東後寮的夢公園,在村長、鄉公所、社區協會的奔走下,聽說屋主石頭伯慨然允諾,一口氣清出了三十八台卡車的廢氣物,社區保留了原來的紅磚樑柱,由老師指導,阿公阿嬤一起動手彩繪長滿藍綠圓果實的大樹,對著嘉二十二線大馬路的紅磚牆上則彩繪了「東後寮聚落導覽圖」,而臨著舊糖鐵道的紅磚牆,也彩繪了一列開往幸福的列車,車上有揮手的列車長、向村民揮手再見的乘客,意境十足。夢公園中一廂房的內牆上,彩繪著一對白髮阿公阿嬤席坐舉杯的景象,再往前走,有一口老井,周圍鋪上一大片濃濃密密的韓國草,真想躺在這裏小憩一番,夢公園的另一邊向外的高紅牆,則彩繪著八位穿著時髦洋裝阿嬤優雅曼妙的舞姿,增添不少風采。再往前一點,夢公園裏還有生態池,青蛙嘎嘎叫著。

        我們在社區陳阿嬤家中用餐,陳阿嬤的老伴是社區的理事,剛過世不久,陳阿嬤的家是兩層樓的樓房,庭院花木扶疏,原來種絲瓜給在天母開五金店兒子販賣沐浴絲瓜的邊園,一年收成兩萬元,但在社區理念的推動下,也改闢為生態池,沿著池邊植著花花草草,樹蔭下放置了木製涼桌涼椅,開放給社區居民來小坐一番。陳阿嬤的客廳中掛滿了好幾幀美滿的全家福照片,整理得一塵不染,陳阿嬤的廚房很大,餐桌上的菜肴大部分是庭院前栽種的植蔬,「有水、有肥、沒農藥」味道真的甜美極了!

      餐後,我們慢慢踱步走向兩顆長在一起的百年大榕樹,九十四年,社區為兩棵相依的老榕樹舉辦結婚典禮,貢上七甕紅布好酒,命名「夫妻樹」,裝設幾張座椅和翹翹板設施,從此阿公和孫子又多了一個休閒好去處。

     沿著夫妻樹往裏走,門牌上寫著「東後寮二六八號」,就是清代中葉所建的趙家古厝院落之一,閩南式紅磚木造瓦簷的古厝風格強烈,木門開立在中軸線,木造窗格上下錯置的古味濃厚,碎花布幔在窗外橫披,庭院以紅磚瓦片鋪成,儘管褪盡風華還有幾許風霜,但是古厝幾乎沒有被刻意改造過,保存良好。側門前綠意盎然的薄荷滿佈,含在口裏滿嘴清香。老宅庭院中矗立一座白鐵製水塔,高高掛在比屋頂還高的鐵架上,顯得異常突兀。順著紅磚步道,在院落裏穿過巷弄屋簷,老厝在角落裏還散放著許多古式農具,幾棵老欉古樹,增添古厝景致

     趙家古厝院落裏再一轉,就來到「東後寮二六七號」的三合院古厝,這一戶的紅磚牆面已經敷上清水模水泥,三面廂房的上半部都漆上白漆,正面木門雖仍開立在中軸線上,但已改為雙開鋁門,窗戶也已由木窗改為鐵格柵窗,看來局部已經經過整修,東西廂房的木門則仍維持原木不上漆的風貌,木柱也完全不上漆,屋棱上的裝飾做工很細膩,宅院中還保留了牛房、馬房,凸顯了當年大宅院的風華氣派。

       沿著院落來到另一邊的古厝弄堂,這片廂房的紅磚牆面是「工」字法砌磚,媲美板橋林家花園,相當有藝術氣息,但是木作窗戶多已腐朽,水土保持局適時地修復了老宅廂房上七座原木斗拱窗棱,也將庭院的紅磚路面重新鋪設,改善了環境,維護了古跡,老宅有了新生命,社區也多了一份思古幽情。

     院落中還有「東後寮二六六號」三合院古厝,屋頂瓦簷古樸,但屋頂以下部分大都以水泥白漆新紅磚建造,看來應該是歷經幾代人的整修結果。

     趙家古厝連接舊糖鐵道邊,有個不小的古早豬寮和絲瓜棚,早已廢棄,社區和趙家叔伯一起清理,將瓜棚搭高、還原了豬寮的風貌,完整地呈現了傳統農家豬寮的樣式,豬寮裏設置了座椅和步道,種植了植栽,瓜棚木柱上、古井旁的木造涼亭上,分別貼上以「東榮社區」四字嵌入的對聯「東風吹來精神爽、榮光煥發景色新、社會到處有溫暖、區域風光真迷人」,「東方日出天下明、榮耀風光四季春、社會風評好地區」,坐在這裏小憩,可以想見當時養豬農業的盛況。

    光榮社區最值得一提的是,居民個個不落人後,東榮村長丁勝義提供私人土地,興建了一個光榮環保回收場,有五十三位環保義工,善用廚餘每月回收變賣約四千元,全部用來濟貧。

    光榮社區內原有二十五處老舊髒亂廢宅,在一個勸一個的努力下,將廢墟拆除,建成街景一角的口袋花園,還有特色的庄頭藝廊,展示素人的創作藝術。

    丁勝義村長、蕭加朗村長帶我們到村長家丁家古厝百年老宅去採摘另一餐的新鮮時蔬,我看到光榮社區阿公阿嬤為復育東後寮那股人人不藏私的憨勁,令我好生感動。誰說農村沒有活力,但是社會資源的溢入給予關懷照顧當更能迅速活化農村。

    丁家古厝的三合院房舍本身保存得很好,但是,整體院落,尚需要大家一起來照料和整修,我知道這是社區的下一個使命。離開光榮社區,依依不捨,「不做,會來不及!」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迴響著。

本文發表於『田園交響曲—這些人  這些故事  共譜和諧的大自然樂章』專書:

第二樂章 企業家在農村 p.88~10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編印,2009年11月

 

 

arrow
arrow

    李孟娜Morn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