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時候主修藝術史,有一堂課是當時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譚旦炯先生所開設,譚老先生以家中陳設古玩和清代八仙椅的花廳為課堂,上課時就席坐在主位上,學生們則就著兩側的空位入座,只見陽光灑瀉,窗外綠樹林蔭,隔著幾棟房舍就是故宮博物院。一個下午,就在鳥叫蟬鳴聲中,聽譚老先生慢慢用濃濃的家鄉話,娓娓講述商周銅器史,一齊浸淫於古器物美術的鑒賞中。上下課來去之間,學生們不免愛上這個清幽雅緻的花廳情境,就像是置身於古玩博物館一般,若干年後,我真的就在客廳用心布置類似的情景。

 

沉醉歷史氛圍

    藝術史有另一堂課,生動活潑又有趣,幾乎用幻燈片上課,是後來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李霖燦教授所設。李教授博學多聞,上課時輕鬆幽默,突破當時口述做筆記的方式,將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中國古代繪畫與畫史幻燈片帶到課堂上來,用投影筆指點傳授歷代名家的繪畫風格、畫中涵義,及如何辨識真偽、評鑒賞析等。

    李教授為了要讓學生們確實認識中國美術史,除了嘗試以科學方法帶領學子進入中國繪畫境界外,還要求學生實地參觀故宮博物院的真跡展出,把固有藝術文化寶藏一點一滴地浸入腦海中,變成生活美學中熟悉習慣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李教授最常叮嚀我們的一句話,還是:「文物古玩只可賞玩,不可沉迷,沉迷會讓你傾家蕩產。」於是,當時有好一陣子,天天都在故宮博物院忙進忙出,看展、賞玩、做研究、寫報告。

    

不只賞玩,難免沉迷

    時日一長,參觀博物館就變成休閒雅興,而且每逢參觀博物館,停留在博物館內的時間都很長,直到閉館為止;而那些令我流連忘返的博物館,一定會重複進入參觀,直到過癮。

    這樣一來,足跡所至都少不了博物館的參訪,舉凡羅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雪梨戰爭博物館、京都美術館,都令人印象深刻無法忘懷;台灣的歷史博物館、北美館、台北故事館、台灣故事館、世界宗教博物館、鹿港博物館,也獨樹一幟各具風格。尤其是派駐北京那幾年,不僅逢休假就往古玩博物館內鑽,只要數得出來的歷史景點──北京故宮、天壇、圓明園、頤和園、雍和宮、恭親王府、十三陵、瀋陽故宮、琉璃坊、天津楊柳青、名人故居……都百看不厭,一年要去上好幾回。


打造情境美學

    我發現全世界的人們也都深愛此道,因此博物館是最能吸引人潮和外來旅客的地方,一個城市擁有一座全球知名的博物館,就會天天迎接從遠處來體驗不一樣文化宴饗的新鮮客。在全球景氣衰退中,我們更想了解,博物館到底具有什麼神祕元素,吸引一波波的人潮前來消費?

    我看到博物館受歡迎的程度,在於其所建構、創造的文化內涵元素──情節、故事、實體、佐證、動線、聲光、感受、體驗,是否夠真實、夠豐富、夠美、夠魅力、夠傳達一個時空的情境,若博物館能名符其實的創造出「實地時空情境美學」,那麼,人們還是會慕名而來。

    

美感抗通膨

    同理心,人類與生俱來自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只要是能力所及,消費者自然會消費他所能的極大化和最美好的上限;假若商店和商品,都能像博物館和館內精緻的工藝品一樣,實用美極又平價,除了同質性的功能外,還要兼具差異化的情境美學,真的為消費者創造與建構一個具有未來性的「實地時空的生活方式情境美學」,那麼,就算不景氣與持續通膨,也只是消費者暫時性地自我克制的欲望減低,而不是人們的需求消滅。

    歐洲工業在1990年代早就面臨高成本製造的困境,但是卻在2000年之後以商店和商品模擬「博物館情境美學」再度擄獲世人的芳心,值此一片「漲」聲響起之際,經理人正好可以好好反思,我們的商機與任務何在。

 

發表於30雜誌  2008/07/31
引用網址: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2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孟娜Morn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