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成為廉價工作人,只懂「敬業」已不合時宜了,企業最需要的是「敬業的專家」,認真投入專業,並以敬業態度讓自己更出色,才足以擔負大任。

     我們都不喜歡當廉價勞工,也不喜歡被別人當成廉價勞工,要「不廉價」,就要使自己晉身為專業人士、專業經理人、專家,為服務的組織創造更具附加價值的新財富。然而,我們真的有機會和本事變成專家嗎?

     常常在報章雜誌看到那些響噹噹的名人專家,因為本身的專業而散發光芒、匯聚財富,若說大丈夫必當如此,上班族大概會感嘆:「別白日夢囈,算了吧!」。

專業+敬業,為自己加重份量

     外商跨國企業培養專業經理人,有其專擅的一面。多年來,我親眼目睹許多同事,當年一樣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現在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企業負責人,他們如何做到?答案很簡單:「專業」加「敬業」。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曾在2007年著書探討專業是什麼,引起企業界一陣沸騰騰的討論。「專業」一詞,並非源自於華人傳統文化,而是從英美語系的單字「Profession專業、Professional專業的」翻譯而來,意指對工作技藝、態度、和工作精神的專精,是專家的代名詞;談到專業,通常也暗喻此人的工藝在師級地位,馳名的專家,普世均以大師之名禮遇之。

     但是,東方、西方對「專業」加「敬業」的認知有所不同,受過西方科學的訓練洗禮後,對「專業」加「敬業」的看法與堅持程度也大不相同。

     西方人講究「先專業、後敬業」,若沒有專業,絕對無法在組織裏生存;然而,有專業還要敬業,否則,不敬業光有專業也無法成事。經常在與專業人士合作後,對他們的「敬業」特別有感觸;專業人士因為那一份敬業的尊重和堅持,使得其專業更專精、更出色,更加建立其專業的份量與地位。

     但是,華人理解的「專業」,多半是著重在「敬業」層面,普遍認為「敬業就是專業」,才能在組織裡存活。中國人推崇一個人,向來不是說「這個人很專業」,倒是說「這個人挺敬業樂群」,意思是,中規中矩地,把主子所交付的事情辦得妥妥貼貼,沒辜負主子的期望。

 

上班族立志,成為「敬業的專家」     

     如此一來,要堅持「專業」、「己見」恐怕常有衝突,乾脆多所妥協;一旦專業的堅持說不出口,久而久之,就容易成為圓融和氣的「敬業經理人」。

     華人社會自古以來,就有「君臣」「主僕」「師徒」之主從關係,企業許多大事、大生意,都是由上往下,從上層開始醞釀,「上級指示」是第一要務,安分守己、進退有序更是必須遵守的規章,「犯上」是頭號天條;這樣的倫理價值觀,潛藏在企業體系的底層而不自覺。

     做個「敬業經理人」,在企業維持穩定階段,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在當今需要創新、轉型、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提案的世代需求下,「敬業經理人」在企業裏就像老牛拉車,不合時宜,有時好氣又好笑。

     我後來才體會,西方企業的「專業經理人」,除了長時間對專業的投入,可是個個都像王安石一樣,時時「變法」,調整做法。當然,不成功便成仁,為變法而不惜犧牲下台的也時有所見;但是,這些經驗都是學習的重要過程之一,有朝一日掌舵時,心中就會湧出宏觀的大見地。

     我參與過的諸多華人團隊,嚴格講起來,都非常地「敬業」,但是,每次新組成的團隊,不管成員來自何方,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香港、吉隆坡、新加坡、台灣等,都有幾乎一樣的共同現象,就是愈敬業的團隊,愈是「沉默是金」。

     你不說,他不講;你有問,他就答;不問,他則不會說。我們的對話經常是「你當時有沒有發現這些現象?」「有啊!」「你怎麼不說?」「總經理你沒問!」後來,吃虧吃多了,「總經理你沒問!」「總經理你沒說!」就成為我的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我今天有沒有少說了什麼?少問了什麼?」

     就技術層面而言,這些人士非常專精;就企業的績效而言,還需要大大的訓練和改善,會不會立即被賦予重責大任?會不會立即被加薪?會不會立即升遷?可想而知,因為他們還不到專家的程度。任何一個企業都心知肚明,企業的價值和財富就掌握在敬業的專家手中,而敬業的專家是那麼不可多得。


發表於30雜誌   2008/2/14    
引用網址: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0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孟娜Morn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